yl8cc永利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

水产品放心买!各地出台最严防控标准,我国生鲜冷链防控措施安全

发布时间:2020-10-20 来源:鱼市场


    中国首次从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出新冠活病毒,这增加了民众对接触进口冷冻产品可致感染的担忧。中疾控提示说,普通公众注意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可以正常购买和食用进口生鲜。
 
    中疾控: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
 
    根据中疾控统计,截至9月15日,中疾控在全国24个省份报送的298万份检测结果中,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不但病毒核酸载量较低,且未曾分离到活病毒。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林炳亮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以往在外包装检测出来是病毒核酸,相当于病毒的‘残骸’,活病毒比病毒‘残骸’传播性更强,不是活病毒的话,很难侵入到人体内。”

    中疾控的这一发现引发普通民众对于接触进口冷鲜食品是否会传染疫情的担忧。不过,中疾控发布的声明称,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中疾控认为,中国消费者感染风险极低。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感染疾病科主任李荣宽18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青岛在海鲜外包装上检测出活病毒,或是国外感染的工人将病毒带入,并长时间存活在冷冻食品包装表面。李荣宽说,对于传染病的防控,除了控制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之外,最重要的是应该在生活中注意切断传播途径。他说,“除了戴口罩防止呼吸道传播外,最主要的是勤洗手。比如,即使我们的手接触了病毒,只要我们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用被污染的手揉眼睛,减少黏膜接触病毒风险,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感染。”

    李荣宽认为,目前科研虽还未证实新冠病毒是否可以通过消化系统传播,但已有文献报道,在患者粪便中曾检出病毒核酸。“所以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吃生的食物,尽量煮熟再吃。”
 
    冷冻海鲜还能够买吗?
 
    对于普通人来说完全并不需要紧张,中疾控表示,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
 
    吴尊友:生熟食要分开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市场上购买的冷链食品都是经过检测的,如果检测都没有查出来,那么有这样的,即使有很小量的污染,也不可能造成传播。在处理这些食品的时候,还是要注意生食、熟食要分开,这个非常重要。
 
    检测合格后才能销售
 
    生鲜冷链从业人员表示:“中国快速复苏的消费市场成为越来越的众多国外出口商的选择,但现在所有进口货源肯定是都经过相关部门检测的。经营企业拿到货源后还会对这些产品进行批次核酸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销售。

    除了上游企业提高防控措施后,销售终端也对进口食品加强了防控。

    沃尔玛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与商品质量,对于进口冷冻食品及水产海鲜均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查验供应商的相关资质证明。与此同时,公司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食品安全操作标准来为顾客提供安全、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例如沃尔玛持续联合华大基因对系列水产品的相关新冠肺炎核酸抽样检测。截至目前,系列水产品的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上述负责人表示,积极关注相关政策,并根据政府指引采取行动。持续严格执行门店的消毒、防疫和监测工作,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为顾客和会员提供健康安全的购物环境。
 
    疫情防控重点已转向“人、物并防”
 
    中疾控表示,此次发现也提示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

    10月16日,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印发《疫情防控期间邮政快递业生产操作规范建议(第六版)》,提出边境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边境快件处理场所等国际邮件快件处理场所要加强消毒、通风等工作,严防境外疫情特别是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疫情通过寄递渠道输入。

    关于秋冬季节的疫情防控是否需要重点关注进口冷链食品和跨国快递?林炳亮表示,不单是在秋冬季,每个季节都要注意严防国际物流,因为国际物流快递物品处于密封状态,不会暴露在日光、紫外线等外界环境下,可以更长时间存活,尤其是冷链食品,因为冷链本身就是在冰冻环境下,处于低温的状况,所以每个季节都要重视。

    林炳亮指出,病毒存活是跟气温、湿度是有影响的,但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病毒在冷链这种低温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确实要更长。但是在冷链环境下具体存活时间要长多少,暂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

    目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重点已从“防人”转向“人物并防”。9月7日,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出,对2020年5月1日以后进口的增量冷链食品,必须在其产品外包装上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9月28日,北京市商务局通知相关进出口企业,要加强境外源头防控,主动规避从疫情严重地区进口冷链食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进口食品各项替代方案。

    林炳亮提醒,应尽量避免海淘、代购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地区的商品。通过电商、微商等渠道购买的生鲜产品,快递外包装如未消毒不要带入室内,接触外包装及生鲜食品后应及时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处。此外,食物煮熟煮透,确保食品安全。
 
    多举措强化食品冷链物流管理
 
    为加强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护,我国各地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已多角度加强对食品冷链物流的管理。

    其中,8月26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出《关于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下加强食品冷链物流管理的通知》,要求冷链各环节尽量实现人员无接触作业,进口冷链食品进口商或货主应配合相关部门对食品及其包装进行采样检测,鼓励“免验货”信任交接,减少人员接触。

    9月14日,浙江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浙江要求5月1日后进口的冷链食品必须在产品外包装上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入库出库时通过“浙冷链”系统进行信息录入、赋码和扫码。一旦收到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阳性报告,应在2小时内利用“浙冷链”系统对同批次食品流向进行溯源倒查和精准定位,并快速予以妥善处置。

    而在国家层面,9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已要求各地落实冷链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的日常防护、健康监测和核酸主动筛查,改进生产、加工和交易环境卫生条件,降低从业人员感染风险。

    同日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31605-2020)也与疫情防控管理措施相互衔接,其中多个规范都提及当食品冷链物流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时,食品经营者应采取的措施和要求,包含对频繁接触部位应适当增加消毒频次,防止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人员、环境和食品受到污染,进行食品外包装及交接用相关用品用具的清洁和消毒等。

    10月17日,中疾控提示,工作中经常与具有较高新冠病毒污染可能的冷链产品密切接触的行业从业人员,需增强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接触冷链产品后未脱掉可能被污染的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后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进行核酸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