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批次样品均未检出敌敌畏,合法合规的海参养殖户急盼正名
发布时间:2020-07-21 来源:综编自农业农村部官网、中国新闻
7月16日,央视“315晚会”曝光山东即墨海参养殖业户在养殖前清理池塘时违规使用敌敌畏和个别农资店无证经营兽药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委省政府随即做出部署安排,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连夜行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对违规使用农药清理养殖池塘、无证经营兽药等行为进行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并印发了《关于针对“315”晚会曝光问题全面开展海参养殖排查整治的紧急通知》,部署开展整治行动。
1、山东海参养殖排查结果公布
即刻,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赴山东指导后续查处工作。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法对违法销售土霉素原料药、养殖前清理池塘过程中违规使用敌敌畏的三名涉案当事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即墨区纪委对区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田横镇分管负责人等5名领导干部立案调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成立“315”晚会曝光问题全面开展海参养殖排查整治工作组,分赴各市指导开展现场排查。在农业农村部工作组指导下,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当地有关部门对事发基地水体、底泥、海参进行了取样检测,抽检的66批次样品均未检出敌敌畏成分。在此基础上,已组织对全省海参养殖主体开展拉网式排查,进一步扩大对海参养殖池塘的水体、底泥、存养海参抽样检测范围,一旦发现养殖海参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立即依法封存、销毁养殖产品,并对养殖环境进行净化处理。
山东省将进一步完善海参养殖主体名录,加大海参产品风险监测力度,坚持专项监测和常态化监测相配套,发现问题立即依法依规处理。对达不到安全标准的养殖场和非法业户坚决予以取缔。截至目前,已排查海参养殖业户1257家,暂未发现在养殖过程中违法违规使用投入品问题。山东省及沿海地方有关部门将及时受理社会举报,调查情况和依法查处情况及时发布。
水产养殖户如遭“地震”
“跟地震了一样,今天有无数个人给我打电话,问我该怎么办。”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邹先生17日告诉中新网,虽然自家的水产生意中成品海参养殖只占了比较小的部分,但报道还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据他介绍,鱼虾、螃蟹是养海参的敌害,这些生物在海参池里,会对海参生长产生影响。但用敌敌畏来杀鱼蟹的行为,是极少数极特别的情况,目前大型养殖企业一般用蟹笼来清除鱼蟹等敌害,对池塘中的藻类用枯草芽孢杆菌来处理。“包括像室内的育苗养殖,一般都用有益菌来抑制有害菌,比如芽孢杆菌、酵母菌等,连抗生素都不需要。”
“农药杀了鱼蟹,肯定会在海参体内有残留,像我们比较大的养殖企业,肯定不会去用药。”邹先生说,“使用敌敌畏只是个别养殖户的情况,希望能够尽快将事情调查清楚,让凭良心做水产生意的人不继续被波及。”
“毕竟这牵扯到上百万人的饭碗。”邹先生感叹。
天眼查显示,我国1.1万家海参养殖企业。地域上看,海参企业是山东省最多,超过7000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50.18%。其中,青岛市即墨区有相关企业600余家。辽宁省的相关企业数量位居第二位,相关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占比为22.91%。
海参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
19日下午,半岛网记者冒雨来到即墨区田横镇多处海参养殖池塘进行探访。在南丁戈庄的一处养殖池,有着十多年海参养殖经验的孙女士说,央视曝光,加上个别自媒体的错误解读,把即墨的海参养殖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实际上,我们在海参养殖的过程中,肯定是不能使用敌敌畏的。”
如孙女士所言,央视“3·15”晚会上报道的是,养殖户在养殖前清理池塘时违规使用敌敌畏,而不是在养殖过程中。
“现在的养殖,很多都是‘套殖’,就是说,在养殖海参的养殖池里,再养上虾,或者养上螃蟹。”田横镇西北里村养殖户邵先生说,养海参一茬一般是3到5年,碰上天气热的天气,海参也经常被热死,为了保证收入,很多养殖户,会在养殖池内再养上虾,“虾每年就能收一茬,这样的话,起码能有更好的收入。”
“试想,如果在养殖池内同时养殖虾、螃蟹的话,我们会在养殖过程中投放敌敌畏吗?”邵先生说,养殖过程中,他们非但不敢使用这类剧毒农药,对水质更是十分上心。如果海水水质比较差,他们都不敢多往养殖池里换水,“比如说以前有浒苔时,我们就换水比较少,毕竟,比较差的海水品质也会影响海参、虾,或者螃蟹的生长。”
那么,为什么在央视的曝光视频中,存在敌敌畏的使用情况呢?
探访中一位养殖户解释说,每一茬海参养殖过后,为了清理多年养殖过程中积留在池塘里不利于海参生长的生物,养殖户会进行池塘清理,在清理过程中,不排除有养殖户违规使用的敌敌畏,“不过,在敌敌畏使用过后,不但要进行大约20天的暴晒,还要进行池塘清洗,这个过程,基本完成了敌敌畏的挥发和降解,所以在投放海参苗时,池塘内基本就没有敌敌畏了。”
违规使用的养殖池多为“滩涂池”
另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养殖池都会“清池”,违规使用敌敌畏“清池”的养殖池塘,多数属于“滩涂池”,而岩礁池则相对较少。
“海参的养殖池塘有多种类型,有‘岩礁池’‘滩涂池’等。”孙女士解释说,所谓岩礁池,就是依托海边的岩石、礁石修建的池塘,这种养殖池塘就在海边,海水可以随时更换,养殖用的海水,基本是活水,所以基本不用清理池塘,即便是清理池塘也相对比较简单,用不到敌敌畏。
而“滩涂池”说的是在滩涂上建的养殖池塘,可能距离海边几公里,需要靠壕沟引来海水,再用抽水设备抽进池塘,这种池塘一般15天左右借助大海潮汐换一次水。因为“滩涂池”的海水流动性比较差,水温往往也要高于岩礁池,一般养殖一茬海参之后,需要进行池塘清理,通过清理可以杀灭池塘内对海参养殖不利的有害生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田横镇沿海的池塘多数都是岩礁池,部分距离海边较远的养殖池塘为滩涂池。
“不得不说,央视曝光后,不少自媒体进行了错误的解读,这样的舆论影响,对我们的海参养殖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海参养殖户兰先生说,海参养殖投入非常大,他们的付出也非常多,“现在因为少数人在‘清池’时使用了敌敌畏,对即墨所有的海参养殖户,基本都造成了影响,我们也感到非常遗憾,也非常担心,这么大的投入进去了,希望可以收回成本。”
专家:条例制度亟待“无缝衔接”
中国植保学会农药残留与环境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研究员李义强在接受半岛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按规定使用农药肯定是不对的,但也不必“谈药色变”。
李义强表示,敌敌畏是民众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种高毒农药,其毒性强,但降解快,其在土壤环境里的半衰期只有一到两天,在碱性环境下更容易降解,而海水本身就呈碱性,所以其在海水环境里不会长时间存留。
李义强表示,对于使用农药后可能造成的影响,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浓度和使用环境考虑。药物无论是在农业还是水产养殖业都是普遍使用的,只要按照规范要求,在收成前一段时间停药,给药物降解代谢以时间,就可大大减少药物残留。为了保障餐桌安全,我国也会对蔬菜、食用菌、水果、水产品等,进行严格的农药残留监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水产病害领域首席科学家王印庚此前曾跟随调查组前往即墨调查。他告诉半岛记者,在他之前接触过的海参养殖里,在养殖过程中都没有使用敌敌畏的,被曝光的情况不排除是个别养殖户在投放参苗前用敌敌畏进行“清池”或者叫“清塘”。
王印庚表示,“清塘”可以说是海参养殖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最普遍的清塘方式是把塘底淤泥翻一遍,再通过长时间暴晒的方式将池塘淤泥里的有害生物杀死。也有采用添加氧化剂的方式提高杀灭效率,不过用的最多的氧化剂是生石灰。“用生石灰这种方式是最普遍最科学,也是对环境最友好的清塘方式。”
至于为什么会有个别养殖户采用敌敌畏“清塘”,王印庚分析可能是基于成本考量。他解释说,一亩养殖池大概需要200公斤生石灰,一个大池子可能要用到上千公斤,除了生石灰本身的成本之外,还需要货车运送和人工搬撒。
对于使用敌敌畏本身,王印庚表示其中也暴露了现行条例、制度、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王印庚解释道,在水产养殖领域,禁用药名录里没有敌敌畏,对于一线养殖户来说,不在禁用名单里就意味着可以用。而在农业领域,农药使用条例上明确要求农药不准扩大使用范围,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敌敌畏使用到水产上就属于违规。
两个不同部门制定的制度存在衔接上的漏洞,这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养殖户来说很容易造成认知困扰。
另一方面,就敌敌畏本身来说,它的“近亲”敌百虫在水产中可以使用,但敌百虫遇到海水后就会反应变成敌敌畏,所以这里面也存在一个矛盾。
王印庚说,此次事件对整个海参养殖产业的影响不言而喻,希望相关调查结果能尽快公布,给受到“牵连”的合法合规的养殖户正名。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事件,倒逼水产养殖领域及农药管理领域的条例进一步细化完善,把制度的漏洞补上,给一线的养殖户们一个明明白白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