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台风季节,水产养殖应防控哪种疾病?
发布时间:2020-07-28 来源:湖北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水产养殖病害预测
长江流域雨势有所减弱,但在湖北、安徽等地仍有较强降水,需加强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气温方面,江南、华南等地高温持续,局地气温或达40℃,本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将开启高温季。
水量相对较大,极易造成养殖环境突变,导致养殖动物应激反应。需重点防控以下水生动物疾病:
一、病情预测
1、草鱼:易发草鱼出血病、肠炎病、缺氧等。
2、鳗鲡:易发脱黏败血综合征、烂鳃病、指环虫病等。
3、罗非鱼:易发链球菌病等。
4、大黄鱼:易发刺激隐核虫病、白鳃症、细菌性溃疡病等。
5、石斑鱼:易因摄食过量,引发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
6、对虾:易因暴雨等天气原因引发的环境突变,造成应激反应等。
7、鲍鱼:易因高温引起的不明病因死亡、缺氧等。
二、重点病害防控措施
1、大黄鱼病害: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和白鳃症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是预防“白点病”和白鳃症的有效方法。高温期间,尽可能投喂配合饲料,少投冰鲜杂鱼;达到商品规格的鱼应及早上市;注重“白点病”的早期防治,主要方法有悬挂“白片、蓝片”,泼洒生石灰等,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剂量和休药期进行操作,严禁使用水产禁用药;如发现死鱼,应及时捞出并做无害化处理。
2、草鱼出血病: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生产中应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除一般的预防方法外,目前主要采取注射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
3、罗非鱼链球菌病: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防止有害藻类和病菌大量滋生;高温病害高发期,充分进行增氧,减少饲料投喂量,定期投喂大蒜素等中草药制剂;发现病鱼、死鱼应及时清除并做无害化处理。
江南、华南水产养殖病害预测
7月份天气炎热,鱼类生长快速,是养殖病害的高发阶段。由于水温较高,鱼类的摄食量增大,养殖水体中鱼粪、残饵的数量增多,水质极易恶化,易引发鱼病。
一、病情预测
1、草鱼、鲢、鳙、鲫、鳊等常规鱼类易发生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和细菌性败血症。
2、草鱼、鲢、鲫易发生车轮虫病和中华鳋病。
3、黄鳝易得出血病、肠炎病。
4、 小龙虾易得白斑综合征。
5、 河蟹易得颤抖病。
6、 中华鳖易得腮腺炎病、疖疮病。
二、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 加强巡塘,密切注意鱼的动态。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尽可能减少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及时捞出水中的死鱼,并对死鱼做无害化处理。
3. 强化水质调节。尽可能提高水位。勤开增氧机,并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
4. 在鱼病高发期,可以采取食场挂袋,预防疾病发生。
5. 投喂饲料严格做好“四定”。
(二)防治方法
1. 对草鱼等常规鱼类的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治疗外用: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m3水体0.1-0.3g,全池泼洒。内服:“康农”,一次量,每1kg体重鱼拌饲15-20mg投喂,一天1次,连用3-5天。
2.草鱼等常规鱼类车轮虫病预防措施: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每1m3水体0.7g全池泼洒。
3. 黄鳝出血病治疗方法:氟苯尼考,一次量,每1kg体重鱼拌饲15-20mg投喂,一天1次,连用3-5天。黄鳝肠炎病治疗:甲砜霉素粉,一次量,每1kg体重鱼拌饲1.3g投喂,一天1次,连用3天。
4.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治疗方法:聚维酮碘或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0.3-3.5g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每1m3水体0.2-0.5g全池泼洒,每半月预防一次。症状严重时:用0.2%维生素C+1%的大蒜+2%双黄连,加水溶解后用喷雾器喷在饲料上投喂;如发现有虾发病,应及时将病虾隔离,预防病害进一步扩散。虾达到上市规格应实时捕捞,严格控制养殖密度。
5. 河蟹颤抖病的治疗方法:先全池“澳碘”消毒,死蟹严重连用两次,如吃食不好中间穿插外泼“yl8cc永利维他”提升体质。晚上用“水底双净”改善底质增加溶氧,接着内服四天“康农”十“甘草颗粒”。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定期消毒水体,杀灭池中病原体,对控制该病有一定作用。
6. 中华鳖腮腺炎病预防方法是:隔离发病中华鳖,或将病鳖挑出后深埋或烧毁。治疗可用10%聚维酮碘溶液每1m3水体0.3g全池泼洒,一天1次,连用3天。
北方水产养殖病害预测
7月份全省(辽宁)平均气温在19℃-30℃,全年养殖水温达到最高点24-28℃,降雨量较往年偏大,闷热天气居多。这时期投饵量持续增加,池鱼粪便及其代谢物污染水质严重,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是水产养殖各种病害高发期。养殖单位需提高防病意识,这个阶段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极易发生。
一、病情预测
1. 鲤鱼、锦鲤、镜鲤:易爆发鲤鱼浮肿病。
2. 鲤鱼:易发生细菌性烂腮病、出血病、肠炎病。同时易得车轮虫、粘孢子虫、锚头鳋等寄生虫性疾病。
3. 草鱼:易发生烂鳃病、肠炎病、出血病。
4. 鲫鱼:易发生鳃部和肠道粘孢子虫病。
5. 鲢鳙鱼:易发生烂腮病、肠炎病、赤皮病、打印病和爆发性出血病。
6. 鲶鱼、团头鲂: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
7. 虹鳟鱼、鲟鱼:易发生肠炎病、烂鳃病和高温引发的鲑鳟鱼肾病。
8. 大菱鲆:易发生肠炎病、红嘴病。
9. 对虾:易发生病毒病(白斑病)、细菌病(红腿病、烂眼病、黑鳃病等)。
10. 海参:易发生腐皮病。同时注意海参养殖池刚毛藻等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
11. 海蜇:易发生“气泡病”、“顶网”、“长脖”、“萎缩” 、“上吊”、“落底”等病害。
12. 河蟹:易发生蜕壳不遂病、水肿病。
13. 泥鳅鱼:易发生打印病、肠炎病。
14. 滩涂贝类:易发生高温期弧菌病。
二、预防措施
7-8月份病害多发,主要原因是投喂量大,鱼类粪便及其它代谢物增加,加之水温高导致分解加快,致使养殖水体污染严重,从而诱发鱼类各种疾病。一旦发病,治疗很困难,因此防治要做到无病先防。这一时期必须做好养殖水质调节工作,减少病害发生机率。
一是经常加注新水,适当加高池塘水位。闷热天气时延长增氧时间;
二是定期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或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三是定期使用消毒剂。控制有害病菌的滋生繁殖,减少感染机会;
四是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提高鱼的抗病力。如果发病,要及时确诊,在执业兽医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五是科学合理投喂。高温季节养殖动物的摄食量增加,要按照“定时、定量、定质、定位”的原则进行投喂。
1. 鲤鱼浮肿病的防控:一是稳定和养护池塘水环境,增加水体溶氧量;二是投喂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抗病力。
2. 淡水鱼类疾病的防控:一是用生石灰、漂白粉、生物制剂等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和水质调节,每10天池塘消毒一次;二是每天开启池塘的增氧设备,如遇到闷热天气,应延长增氧时间;三是投喂新鲜优质饵料。
3. 大菱鲆、虹鳟鱼、鲟鱼疾病的防控:定期对养殖池和工具进行消毒,及时清洗养殖池;雨后注意水质的变化;避免投喂变质饲料,合理控制投饵量,可在饲料中加拌复合维生素,增加鱼体的免疫力。
4. 对虾病毒、细菌病防控:高温季节,应该满水位,减少换水,以保持水质的相对稳定,特别是暴雨后不要进水;在饵料中添加多维多糖,提高对虾免疫力。
5. 海参疾病防控:在海参养殖过程中,密切注意水质变化,尤其大雨过后,水质变化较大,要加大换水量,下雨时随时排出表层淡水,防止盐度骤降;有底部微孔充氧设施的池塘,要适当开机增氧,改善水质、底质;日常管理上,要注意捞除养殖池中的杂草。
6. 海蜇病害的防控:现在是海蜇的生长旺季,需饵量大,而8月份海蜇天然饵料往往缺乏。保持充足饵料供给(搞好饵料生物的培养和增加代用饵料的投喂量),可预防海蜇平头、长脖、萎缩等病害发生;采取换水、泼洒微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等方法控制水体透明度在10-20cm、pH值在9以下,可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7. 河蟹蜕壳不遂病的防控:一是泼洒生石灰,保持水呈弱碱性;二是科学投饵,加强营养,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脱壳素及贝壳粉、骨粉、蛋壳粉、鱼粉等钙及矿物质含量较多的物质;三是创造适宜的蜕壳环境,保持水质的相对稳定。
8. 泥鳅病害的防控:一是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二是投喂新鲜、不变质的饵料。(内容源自湖北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