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鸡病发生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1-14 来源:鸡病专业网
1目前农村疾病的特点
1。1疾病种类繁多复杂
除新城疫、白痢、出血性败血症、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鸡的常发病之外,一些新的疫病也不断出现,给养鸡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病还出现了脑型、肿头型、眼型等新类型,而过去只发生于雏鸡的鸡白痢,现在育成鸡也时有感染。
1。2传染病的危害十分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和危害的疾病有近80种,其中传染病最多,约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成为禽病防制的主要内容。
1。3混合感染病例增加
临诊中常有混合感染病例。病毒病混合感染,如鸡法氏囊病与新城疫、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病与细菌病混合感染,如新城疫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与沙门氏菌病等;细菌病混合感染,如鸡大肠杆菌病与沙门氏菌病等。这些混合感染病例不但给诊治带来极大的困难,还给养鸡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4典型疾病的非典型化
在兽医临床中,某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和病理特征不明显,而是以一种似是而非的面貌出现,即非典型化。如新城疫、白痢、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等都出现了非典型病例,而且这类疾病发病率高、流行非常广泛,给诊断和防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农村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防疫意识不强,免疫程序混乱
实践中发现部分养鸡户防疫、消毒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传染病防治常识。因此,一旦某养殖户饲养的鸡群发病,邻近的鸡群很快就会感染发病。有的养鸡户在给鸡群进行免疫时未结合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仅进行了首免或任意加大免疫剂量、增加免疫次数;大部分养鸡户未根据鸡群抗体水平进行补免,造成鸡群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此外,免疫操作技术不当或疫苗保管和使用不当、疫苗质量不合格等都不利于疫病的防制。
2。2病毒性病原体变异
随着各地区间的家禽及其产品频繁调运,导致新的疫病不断传入。另外,在疫病流行过程中,病原体发生变异,毒力减弱,加之动物本身具有部分免疫力,因此出现了一些非典型病例;有的毒株毒力增强,出现强毒株,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危害极其严重。
2。3细菌性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细菌性疾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的原因之一就是长期大量滥用抗生素。许多养鸡户在鸡群发病时滥施药物,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且耐药性越来越强。此外,商品化饲料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耐药性菌株的产生。
2。4缺乏综合性防疫措施
在生产实践中养殖户只注重预防接种,而忽略了基础的消毒工作。尤其是经营多年的养鸡场其病原微生物污染更加严重,不利于养殖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5鸡体特殊的生理结构
鸡体内有许多与各部位相通的气囊,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可经呼吸道传遍全身,呈全身性感染;鸡的胸腹腔没有膈膜,因而胸腹腔疾病容易互相感染;某些疾病可经蛋垂直传播;鸡的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全,屏障功能差,病原体容易侵入体内造成感染。
3防制措施
3。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
无论是散养还是规模化养殖都要按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兽医人员要做好生物制品的运输、保藏、使用等工作,以确保免疫效果;养殖户要在消毒、隔离、卫生、应激、环境、气候等方面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将疫病消灭在禽场之外或萌发之前。
3。2巩固和完善兽医防疫体系
政府要增加投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兽医防疫体系。兽医技术人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检疫、防疫水平;要针对农村养鸡业的特点积极普及畜禽养殖和疾病防治的基础知识;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指导,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兽药;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3。3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饲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饲养密度高、粪便无害化处理程度低、消毒意识不强、环境污染严重、管理水平低下等是制约禽病有效防制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治理污染,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消毒尤其是带禽消毒工作。此外,要科学用药,以减少生产成本、降低抗药性、提高禽病的防制效果。
3。4依法制疫,确保动物健康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的根本大法。因此,兽医工作人员和养殖户应继续宣传、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做到依法制疫。对危害严重的禽病要实行计划免疫,实施强制免疫。要严把口岸检疫关,严防新病或重大疫病传入。要加强流通环节的家禽检疫,防止疫病扩散。同时,必须加强对禽病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禽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提高禽病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