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
发布时间:2014-01-07 来源:鸡病专业网
病原
鸡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鸟类的一种缓慢扩散的传染病。
鸡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砖形,直径为250-354nm。病毒对外界环境有高度抵抗力,在上皮细胞屑中的病毒,完全干燥和阳光照射数周后仍能保存活力。但游离的病毒在1%~2%氢氧化钠或钾、10%醋酸或0.1%汞中很快被灭活。在腐败环境中病毒迅速死亡。而冷冻干燥可使病毒长期保持活力,达几年之久。
易感动物
任何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鸡、火鸡易感性都很高,以雏鸡和青年鸡最常发病,雏鸡可引起大批死亡,鸭、鹅及许多鸟类均可感染发病。在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可感染,但以雏鸡最常发病,常引起大批死亡。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和蚊子活跃的季节多发。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维生素缺乏和饲养管理恶劣,可使病情加重。鸡和火鸡发病率不定,死亡率较低,但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传播途径
鸡痘多通过健禽与病禽接触,经受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而感染。蚊子(如库蚊、伊蚊)等双翅目昆虫及体表寄生虫如鸡皮刺螨可传播病毒。蚊子的带毒时间可达10~30天。人工授精也可传播病毒。
临床症状与剖解病变
鸡、火鸡和鸽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约为4~10天,多表现皮肤型或白喉型,或两者同时发生的混合型。
通常在临床上可分为皮肤型和粘膜型两种类型。皮肤型以在不同部位的裸露皮肤(尤指头部)上发生结节性痘疹病理变化为特征,粘膜型引起口腔、咽喉和上呼吸道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鸡白喉。
皮肤型表现为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冠、肉髯、喙角、眼眶周围、两翅内侧皮肤、胸腹部和泄殖腔皮肤可见结节,有的为散在性小结节,有的为小结节融合成大块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型,颜色为浅黄褐色到深褐色不等。结节干燥前切开可见切面出血、湿润。结节结痂后易脱落,出现瘢痕。但温和型仅在冠和肉髯上出现局灶性小结节。
白喉型表现在口腔、食道或气管粘膜表面形成微隆起、白色不透明结节,以后迅速增大并常融合而成黄色、奶酪样坏死的伪白喉或白喉样膜,将其剥去可见出血糜烂。炎症蔓延可引起眶下窦肿胀和食道炎症。
若为混合型,皮肤和粘膜均被侵害,病情较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
病鸡表现的一般症状常见增重受阻、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衰弱,蛋鸡发病时表现暂时性产蛋下降。病程一般为3~4周,混合感染时则病程较长。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防治
对鸡痘病毒感染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防止发生外伤是防止鸡痘发生的最重要的工作。
紧急接种:在紧急情况下,考虑到鸡痘感染的传播范围有限,将已感染鸡群隔离开来,并对健康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
预防接种:为预防痘病的发生,应在可能发病的日龄以前对易感鸡群进行免疫接种。
接种方法主要是翼翅刺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