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低迷季 防腹泻守效益
发布时间:2014-04-16 来源:新牧网
近几年来,腹泻给中国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腹泻能导致10日龄以内仔猪的死亡率高达100%,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一个5000头能繁母猪场一年因腹泻损失仔猪约10000-15000头。腹泻还推迟育肥猪出栏,一般推迟出栏10-15天,按育肥后期每天需3kg饲料(1.5元/kg)算,每头至少损失45元。中国每年因腹泻造成的损失达几十亿元。
哈兽研近几年的检测结果显示,2010年-2014年腹泻的特点表现:
1、发病日龄小、死亡率高,幼龄仔猪死亡率可高达90%;
2、临床表现呕吐、水样腹泻,其它症状不明显;
3、疫苗免疫、反饲(强毒免疫)效果不好;
4、复发,间隔二十天后再次发生,有的猪场反复4次以上;
5、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最长可达半年;
6、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依然发生,7-8月份依然发生;
7、成猪也出现腹泻。
腹泻只是一种症状
引起猪只腹泻的因素很复杂,而且腹泻只是临床症状,它不是一个病。导致猪只腹泻症状的因素非常复杂:非传染性因素多于11种,而传染性因素更多,超过22种。
非传染性因素:
1、 营养性腹泻:换料,饲料因素(蛋白料过高),霉菌毒素、大豆粉过敏,生熟料交替;
2、 应激因素:断奶;
3、 环境因素:卫生条件差,寒冷、潮湿;
4、 母猪原因:母猪无乳,母猪减食;
5、 其它……
传染性因素:
1、 寄生虫:球虫、猪毛首线虫;
2、 细菌:E.coli,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红痢)、细胞内劳森菌(增生性回肠炎);
3、 病毒:TGEV、PEDV、PoRV、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博卡病毒、PTV、PEV、kobuvires(致病性尚待进一步试验)、PPV、PRV、SF、PCV、PRRS、猪腺病毒等。
不同病原感染机体细胞的类型不同
根据感染细胞的情况可以把病毒分为三类:Ⅰ型只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如TGEV、PoRV A群,Ⅱ型除了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外,还感染肠黏膜细胞,如Torovirus及PEDV,Ⅲ型除感染肠的隐窝细胞以外,还感染肠道的淋巴细胞,如猪瘟病毒。
隐窝部分是肠上皮细胞再生的源泉,其中含有很多未分化的干细胞,干细胞破坏以后,再生能力就减弱了。从这一层面讲,PEDV的危害性要强于TGEV.PEDV及TGEV均不会感染淋巴细胞,不会导致全身症状。与之不同的是,猪瘟病毒会感染抗原递承细胞,引起全身性症状。因此,当猪只出现腹泻时,一定要先量体温,不要只凭经验就判定为PEDV。
而PEDV与PoRV或TGEV混合感染后,就产生1+1>2的效应。导致整个肠道区域内大范围及广泛的肠道损伤。肠绒毛和肠道隐窝经胞的共同感染,影响到消化和吸收及肠道细胞的再生能力,导致更严重,腹泻的周期更长。这也是防腹泻措施收到不到效果的原因所在。
PEDV感染达8成混合感染严重
2013年,通过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安徽、上海、福建、陕西、四川、广西的68个猪场共133份病料检测结果如图1:
图1 2013年我国腹泻病原的检测结果
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Total)阳性率高达77.94%、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 Total)为33.82%、轮状病毒(PoRV Total)阳性率为17.65%,PEDV与TGEV混合感染阳性率为19.12%,PEDV、TGEV、PoRV三者混合感染阳性率为7.35%。结果表明,PEDV是引起猪只腹泻的主要病因,但猪场中混合感染已非常严重。从2011年-2013年不完全统计结果(如图2)分析也可以获得同样的结论。
图2 2011年-2013年猪场腹泻病原感染情况比较分析
猪场里也有混合感染的比较复杂,尽管病症表现都是拉稀,但实际病原感染情况不一样。2013年12月-2014年3月,对来自10个省26个猪场的105份病料进行了病毒性腹泻病原检测。26个猪场中有18个猪场PEDV阳性,2个猪场PoRV阳性,6个猪场的病料没有检测出病原。在18个PEDV阳性猪场中,有4个猪场还同时检测出PoRV,1个猪场还同时检测出TGEV,1个猪场还同时检测出TGEV和PoRV。
而其它病原,Kobuvirus在华中地区猪场阳性率接近70%,PEV-9污染率也很高,华南地区为75%.Kobuvirus是否有致病性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而PEV-9虽不是引起剧烈腹泻的主要病原,在猪体内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但也会损伤小肠绒毛,起"帮凶"作用。
就目前检测的情况而言,PEDV是主要病因,混合感染非常严重。因此,不关注流行性腹泻解决不了中国的猪腹泻问题,只关注PEDV也不能解决猪腹泻。
病毒变异有可能毒力增强待考证
PEDV在基因水平上的变异很大。2013年4月,美国衣阿华州、印第安那州和俄亥俄州首次发现PEDV.目前美国已报道2个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USA/Colorado/2013、13-019349,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94%,基本上是一个病毒在演化。这两个毒株在长度上与我国的CH/FJND-3/2011一样,序列同源性为98.9%(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流行的毒株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而CH/FJND-3/2011毒株与我国CH/S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7.4%,其次为疫苗毒,同源性为97.2%。
病毒的毒力是否增强?原本PEDV对小猪致死率高达100%,但是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和危害会逐渐减弱。但近年腹泻的表现并没有超出以前所描述的现象,也没有出现呕吐、腹泻之外新的病症,所以,病毒的毒力是否增强还不能定论。可能大家觉得现在PED的传播能力增强了,但这和病毒毒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同一而论。
母猪乳汁不应成为病原传播途径
母猪乳汁是否会传播腹泻病毒?其实乳汁是不应该造成传播的。通过对乳汁的检测,虽然在发病猪场母猪乳汁中病原的检测率很高,但这不能说明问题。由于环境当中病原的污染率很高,乳汁在采集的过程中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尽管有检出,但病原是否通过乳汁渠道传播还有争议,若病原通过乳汁传播,反饲的原理又该如何解释?
腹泻预防需有针对性
在猪场中会出现两次发生腹泻,但病原不同的情况,这也是猪场感觉腹泻"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现场做初步诊断时,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虽然第二次腹泻和第一次腹泻看似一样,但本质不同,确诊还需要实验室检测方法。
因此,在防控方面除了要做好多点式饲养、全进全出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外,也要合理安排疫苗免疫。疫苗的免疫策略是:流行季节前40天全群免疫,产前20天胎次免疫(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对于疫情稳定的猪场和种猪场,进行灭活疫苗的免疫。对于不稳定和受疫情威胁的猪场,可采用活疫苗免疫,对于发病的猪场,一定要采用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而活疫苗和灭活疫苗配合使用时,在保证猪群没有感染的前提下,一定要先打活疫苗,后打灭活疫苗,会使抗体持续的时间更长。若先打灭活疫苗,待机体产生抗体时再打活疫苗,就会中和掉活疫苗。尽管还是会产生免疫活性反应,但保护效果很差。
若腹泻发生以后,很多措施就不一定有效,但仍要采取应对措施:
1、 紧急预防接种(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强毒的免疫接种(反饲)不推荐弱毒疫苗的免疫接种2、 控制细菌的混合感染3、 对症治疗(补液)
4、 抗血清疗法:前提血清效价要够高5、 断奶——人工乳(10日龄以上)
6、 换母猪代乳(10日龄以下)
7、 隔离:一定要将健康的猪赶走
8、 做好环境消毒,做到全进全出,空舍
9、 反饲+自家疫苗
反饲虽然可以解决短期的腹泻问题,但也导致很多猪场腹泻连绵不绝或反复发生,发病期明显延长,甚至引火烧身。
在很多时候,猪场虽然做足了免疫程序,但很多情况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1、 感染病原与使用疫苗完全不匹配。
2、 猪群中存在混合感染,疫苗抗原没有全覆盖。
3、 多血清型的存在。对于多血清型的病原,只针对单一的血清型很难奏效。如中国的猪群中轮状病毒比较严重,各血清型的交叉保护性不强,需要多价苗提供保护。
4、 不做全群免疫,导致免疫失败。很多猪群做不到全群免疫,只关注母猪这一块。
5、 群体中易感动物存在。猪群中免疫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疫苗做得好的部分,而在于做得不好的部分,即易感部分。后备母猪、后备公猪、断奶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都是腹泻的易感群体,若易感群体长期存在,感染后散发强毒,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突破猪场原来的免疫防线。因此,在腹泻防控中一定要关注易感群体,特别是后备母猪。
6、 疫苗的质量与保存。很多疫苗是达不到质量标准的——疫苗的生产达不到质量标准;疫苗在运输的过程中,没有控照冷链要求进行;疫苗稀释后在常温下放置过长。
7、 免疫抑制病导致的免疫失败。
8、 疫苗的使用不规范:免疫途径不正确、免疫方法不得当、免疫剂量不准确等。
综上所述,防控腹泻病首先要弄清病因,有针对性防控。同时做好全群免疫,不留易感猪群(尤其是做好后备母猪、后备公猪的免疫)。第三是多点饲养,全进全出,严格的消毒与空舍,还有非常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避免应激,提高机体自身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