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免疫策略
发布时间:2014-08-13 来源:硕腾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俗称“蓝耳病”,1987年在美国爆发后至今,除瑞典、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少数养猪国家没有发生以外,已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并成为危害世界养猪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和猪肉生产国,受PRRS的影响尤其严重,特别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ighly Pathogenic PRRSV,HP-PRRSV)的出现,使得该病成为我国第一大猪病。虽然,养猪生产者、兽医、相关科学家经过20多年和该病斗争,通过各种途径来控制和净化该病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未能得到理想的控制。免疫作为控制 PRRS的重要措施,一直以来毁誉参半,饱受争议。本文将主要介绍现阶段我国猪场PRRSV的感染规律、优势致病毒株特点,并通过充分认识免疫PRRSV疫苗可能存在的挑战、现有不同疫苗毒株的特点以及猪场不同感染状态的评估,来探讨不同PRRSV感染类型的猪场如何实施合理的、适合本场的免疫策略。
目前我国猪群PRRSV感染的规律
1. 主要临床特点
PRRS病毒可引起猪群亚临床感染、致死性感染和持续感染,感染猪的具体临床表现以及该病导致的损失和感染的毒株、猪群免疫状态、所处的生长阶段、继发和并发感染的病原以及环境、管理水平有关。我国猪群在1995年下半年爆发 PRRS,母猪群主要表现为妊娠后期出现大量的流产、早产以及死胎、木乃伊,弱仔增多,生长猪出现呼吸道问题,各生长阶段生长性能变差,特别是继发细菌病而导致哺乳猪和保育猪死亡率上升。母猪群爆发后多在1个半月之内稳定,如无其它PRRSV毒株登录,则很长时间(2 ~3年)不会出现PRRSV导致的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症状。
2006年夏天,当初名为“高热病”,后被认为是高致病性蓝耳病(Tian et al., 2007)的猪病几乎在一年内传遍全国猪群,导致我国养猪业发生灾难性的损失。爆发猪群的发病率在50~100%,死亡率在20~100%,且猪只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通常哺乳猪可达100%,保育猪可达70%,育肥猪可达20%,母猪流产率可高达40%,流产可以在各个阶段,妊娠母猪也可出现10%死亡,有的猪场妊娠母猪死亡率高达20~30%。临床症状包括高热41~42℃、精神沉郁、嗜睡、厌食、皮肤发绀等,多数猪表现出眼分泌物增多、结膜炎、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有的也表现有便秘、腹泻症状,幼龄猪甚至出现神经症状,病程稍长的猪则容易表现出皮肤苍白、消瘦、被毛粗糙。
近几年来,虽然不时也有HP-PRRS爆发的报道,但总体上以地方性流行为主, PRRSV主要在保育中后期和育肥中前期循环,多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以及和猪2型圆环病毒混合感染。保育猪多表现在40~60日龄出现呼吸道问题,发热、眼睛分泌物增多、被毛粗糙、皮肤发绀、苍白、消瘦、咳嗽、呼吸困难、日增重下降、生长不均匀等,往往因为继发细菌感染而出现关节肿大等症状。发病比例和死亡率,不同猪场和同一猪场不同批次差异较大,发病率可达40%,多在5~15%,死亡率多在3~12%。生长育肥猪多表现在保育猪转群后1~2周(多在84日龄~130日龄之间)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增多等呼吸道症状,渐渐地出现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糙、生长不均匀等现象。发病率一般在5~15%,死淘率在3~8%左右。也有管理良好、2点式生产或3点式生产的猪场可能发生较晚,临床出现呼吸道问题可在130日龄以后。如果猪群本来就存在放线杆菌胸膜肺炎则损失会大得多。
2.流行毒株特点
全球流行的蓝耳病病毒分为两个亚型,即欧洲型(Ⅰ型)和美洲型(Ⅱ型),我国虽偶有分离到欧洲型毒株的报道,但我国流行的PRRSV毒株主要是美洲型毒株(X. Yu, et al., 2012)。
我国流行的Ⅱ型PRRSV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大,有的学者把它们分为3个亚群(L. Zhou, 2011),也有的学者把它们分为4个亚群(X. Yu, et al., 2012)。安同庆等(2011)通过序列比对构建分子进化树将其划分为4个亚群(图1-1)。亚群1是以VR-2332毒株及弱毒疫苗株RespPRRS /Repro MLV为代表的经典毒株,亚群2是以CH-1a毒株及其衍生毒株为代表的经典毒株,亚群3是以HB-2毒株为代表的从经典到高致病性毒株的中间过渡类型毒株,亚群4是以JX-A1和HuN4等为代表的高致病性变异毒株。
图1-1 基于全长基因组序列的PRRSV系统进化树(安同庆等,2011)
1995~2006年间,我国主要流行以 CH-1a株为代表的经典PRRSV毒株(属于PRRSV Ⅱ型第2亚群),而从2006年5月开始,我国猪群中发生以高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猪高热病”的主要病原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HP-PRRSV,属于PRRSV Ⅱ型第4亚群)。与以往经典的PRRSV毒株相比, HP-PRRSV在NSP2蛋白中存在两处不连续的共30个氨基酸的缺失(L481和S533-A561)(Tian et al., 2007)。除了这两处的缺失以外,所有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相比,还有两处缺失,分别是5’-UTR第 122位缺失1个碱基A和3’-UTR第15278位缺失1个碱基G。尽管研究者已经通过反向遗传操作证明了这30个氨基酸的缺失与毒力增强无相关性(Zhou et al., 2009),但这仍然是目前我们区分经典毒株和高致病性毒株的分子标志(图1-2)。
图1-2 PRRSV变异株与经典株NSP2区域氨基酸比对分析图。(Zhou et al., 2009,前八个为经典毒株,后七个为变异毒株)
Yang等(2013,IPRRSS)调查表明 ,2006~2008年HP-PRRSV占田间分离毒株的78%,2009年占86%,2010~2011年占88.9%,这些毒株的基因在部分编码区域发生细小的变化,特别是nsp2区域,但病原性、毒力没有显示出明显变化。虽然具体报道的HP-PRRSV分离率有差异(我们2011年的调查显示72%的猪群存在 PRRSV活动,而病毒活动猪群都测到亚群4变异毒株),有的猪场也可同时分离出经典株和变异株,也有极少数的文献显示分离到的具有高致病性毒株分子特性的毒株显示低致病力(Li et al., 2010;Wang et al., 2011)。但毫无疑问,HP-PRRSV (Ⅱ型第4亚群)是目前的优势流行毒株,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防控蓝耳病的重点是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
控制蓝耳病的方法很多,其中有效的方法包括种猪群封群、严格驯化后备种猪、严格的生物安全、减群和清群、合理利用抗生素控制细菌病以及免疫等。免疫作为控制PRRS的一个重要措施,一直以来毁誉参半,但如果能够充分认识 PRRS免疫的挑战,并采取合理的免疫策略,免疫就可以在控制PRRS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