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l8cc永利

    当前位置:首页 > 客户支持 > 动保技术交流 >

    生猪腹泻发病病因分析及防控技术

    发布时间:2014-09-11 来源:新牧网


    近3年来,我国的大部分养猪场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初生至7日龄哺乳仔猪为主的猪腹泻病,发病之普遍,病死率之高,实属罕见,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损失。笔者长期在基层从事畜牧兽医技术咨询服务,具体经手该病的防疫,现将该病的发病情况、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提出有关防控技术建议,与同行交流、参考。

    一、流行特点

    从2010年冬春以来汕头市生猪腹泻病发生与流行情况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1、生猪腹泻病的发生流行主要集中在低温高湿的冬春季节。一般从当年11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5月份。个别生猪养殖场在其他季节也有发病。

    2、发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乳汁传播。

    3、各日龄生猪均有发病,但以危害仔猪,尤其是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为主。母猪、育肥猪虽有发病,但并不全部发病,且发病症状轻,病死少。而哺乳仔猪则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仔猪发病后一般表现为呕吐、水样拉稀等严重腹泻症状,其后很快消瘦、脱水、死亡。

    4、发病急,疫病传播速度快。养殖场一旦发现有生猪发病,即在3-4天内迅速传遍全群。

    5、疫情持续时间长,时有反复。疫情持续时间在1个月左右,同时随低温高湿天气的持续及反复变化,疫情在局部区域反复发作。

    二、临床症状

    母猪主要表现轻微的一过性拉稀,粪便呈草黄色或绿色稀粥状,食欲减少,不愿活动,一般3-7天恢复,体温正常,很少死亡。一般不引起流产。哺乳母猪有的表现泌乳不足或缺乳。 

    保育猪和肥育猪与母猪表现相似。 

    哺乳仔猪在出生后最早8小时开始,突然呕吐,继而拉黄色水样稀粪,有腹疼表现,病猪迅速脱水消瘦,衰竭而死。3日龄以内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几乎100%,5-7日龄以后发病猪死亡率在30%-70%。随着日龄的增加而死亡率下降。

     三、主要病原分析

    引起生猪腹泻发病的主要疫病病原有: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伪狂犬病、猪轮状病毒病等,从近年来采集的生猪腹泻病料检测与病原分离结果来看,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致病病原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博卡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根据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造成当前我市生猪腹泻流行的主要病原。

    四、鉴别诊断

    猪腹泻病的鉴别诊断

    病原

    发生腹泻猪只日龄

    粪便性状

    病死率

    猪流行性腹泻

    各阶段都可发生,呈地方性流行

    拉黄色或灰绿色样稀粪,仔猪先吐后拉

    母猪、保育、肥育阶段猪只很少死亡,5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几乎为100%

    猪伪狂犬病

    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拉蛋清样粪便,有黏性

    病死率几乎1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哺乳仔猪,保育仔猪,中、大猪

    发病后期拉黄色稀便,后肢无力、摇摆、同时耳朵发紫

    病死率100%

    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黄痢)

    1-3日龄哺乳仔猪

    拉粥样黄色稀粪,有的呕吐

    病死率30%-70%

    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白痢)

    7日龄至断奶前的哺乳仔猪

    拉白色粥状稀粪

    病死率5%-30%

    母猪营养问题

    1-7日龄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拉黄色水样稀粪,有的吐白色乳瓣,豆腐状,但调换母猪或早断奶就可恢复

    病死率50%-100%

     五、防控措施

     (一)针对性措施

    1、疫苗免疫。在国内目前还没有正规厂家生产猪流行性腹泻弱毒苗的情况下,要采用经国家批准使用的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进行2~3次免疫接种,为所产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保护;妊娠母猪可在每年10月、12月各普免一次,在产前20~30天进行1次强化免疫。仔猪于断奶后一周内进行免疫。此外,在仔猪黄、白痢病发生严重的猪场可考虑增加对母猪免疫K88K99双价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

    2、产房消毒与通风保温。产房要坚持全进全出,严格落实产房空栏、彻底清洗、严格消毒、干燥、增温等措施。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产床、墙面、地面、饲喂工具等,待干燥后再进行严格消毒(1%烧碱溶液),让其自然干燥,空栏5-7天,方可转入母猪进行生产。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已有母猪的产房尽可能采用火焰消毒、干粉消毒等消毒措施,降低栏舍湿度。产房也可使用煤炉或其他供暖设施,确保产房温度适宜(20—25℃),对仔猪保育箱使用大功率灯泡或红外线灯照射提高温度(30—34℃为宜)。保持产房、产床、保育箱的清洁干燥。产房要适当通风,避免一氧化碳等中毒。

    3、及时评估母猪健康状况。根据母猪是否发病、持续时间、注射疫苗种类及时间等情况,全面评估母猪免疫和健康状况,如正在发生腹泻或刚发生过腹泻或其它疫病的母猪所产仔猪,最好将仔猪隔离寄养。对产前、产后母猪采取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保健措施,增强母体健康水平。对母猪腹部、臀部、尾部,尤其是乳房、乳头进行清洗消毒(0.1%高锰酸钾溶液),饲喂初乳前要挤掉第一泡乳汁后对乳头进行彻底消毒后方可饲喂仔猪。

    4、采用对症治疗措施。对发生腹泻的仔猪,用清洁、干净的人工补液盐(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充分溶解于1000毫升蒸馏水中即成)进行补液,每头仔猪每天补液200毫升。对10日龄以上仔猪也可进行静注补液。补液盐中可适当添加锌制剂和抗菌药物。

    5、其他辅助措施。在做好以上四条措施的基础上,各养殖场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有效为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临床用药等相应措施。

    (二)综合性措施

    1、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确保饲料没有发霉变质。在气温骤变季节,要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优质饲料,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做好猪舍保温。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污。对猪舍饲养管理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产房人员要尽量做到相对固定和不串岗。

    2、加强仔猪饲养管理。保证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提供优质、卫生的饲料及饮水。断奶初期饲喂不宜过饱,应采取少喂勤填的饲喂方法,逐步过渡到自由采食。

    3、严格落实消毒措施。规模猪场应采取封闭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定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及时清理并无害化处理粪污。在猪舍清空后,应进行彻底清洗、喷洒消毒或熏蒸消毒,空栏3-5天,方可转入新的猪群。

    4、严格实施引种隔离。有条件的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确需从外地引种,必须从有资质的猪场引种,并按规定实施严格检疫。引进种猪须隔离饲养45天后再次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主要疫病病原感染为阴性的猪只方可混群。

    5、积极推进疫病净化工作。结合疫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病情况,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净化方案,重点开展猪瘟、猪伪狂犬等动物疫病净化工作。

    6、做好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猪及其产品要严格采取生物安全处理措施,具体操作可按照国家技术标准《病死动物及病死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技术规程GB18467-2006》实施,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7、统筹做好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等疫病防控。

    8、注意事项。首先不宜采用病料返饲等措施。采用病料返饲、自家苗等措施,可能会增加整个生猪养殖场猪瘟、猪伪狂犬、猪蓝耳病等其他疫病发生的风险和隐患。其次要选用正规疫苗。目前市场上的一些白瓶子、无批号生猪腹泻疫苗,其预防效果不但不确切,而且可能给生猪养殖场带来疫病风险。

    六、讨论

    腹泻是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症状。通常将粪中水分含量高于80%的症状叫临床性腹泻。仔猪腹泻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制约养猪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仔猪病因,即病原微生物、消化道损伤、饲粮抗原等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一致认为,饲粮抗原引发的胃肠道局部免疫反应是消化道损伤和腹泻的重要原因。

    随着猪只品种遗传改良、环境控制、饲养模式的改变以及营养优化,将其视为生产商品,一些措施向极端发展。由此疫病的表现方式和发病规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给人们一个错觉,本来简单问题复杂化,一旦出现问题就向极端考虑。历年的临床经验证明,该病通过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能够有效防制,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