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发病新特点及防控规划
发布时间:2014-11-19 来源:爱畜牧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病理特征为患病动物的口、舌、唇、蹄、乳房等部位发生水泡,破溃形成烂斑,以流行广、传播快、发病率高而著称。
口蹄疫难以防控的根源:其一,由于该病毒随风传播距离可达50千米~100千米,因而气源性传播是该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猪感染该病的门户为消化道、呼吸道和伤口。
口蹄疫呈现高发病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猪群的存栏数量较大,养殖密度和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呈正相关;二是猪舍因保暖问题在此时又常常处于封闭状态。
这两方面原因为气源性感染和接触传播创造了条件,从而成为规模化猪场猪舍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口蹄疫病毒的反复攻击下,因疫苗的保护有限,可使经过系统免疫的猪只无法抵抗而发病,这个问题应引起规模化猪场的高度重视。其二,血清型特点:口蹄疫是由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且极易变异,到目前已确定了7个血清型:O、A、C、SAT1、SAT2、SAT3和AsiaI型。不同血清型又具有不同的亚型,现已知的亚型有100多个,而且型间无交叉反应,只有在同型内的亚型间有部分的免疫性,但各型在发病症状方面的表现却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口蹄疫病毒的血清型特点为该病的防疫工作带来了困难。
临床症状:病初体温上升至40℃~41℃,食欲减少,患猪一般会拥挤于阴暗角落处,精神差,驱赶时起立困难,常会发出嘶哑的尖叫声,这时四肢蹄冠及鼻镜边缘可能有水疱,应仔细观察,有的病猪蹄冠起水疱但只出现轻度跛行;有的病猪鼻镜出现大量水疱但仍能采食;有的病猪只发生单脚起疱较难判断;哺乳母猪可见乳房出现白色水疱;哺乳仔猪出现跪行或突然死亡等。
近几年在猪场中,其发病特点呈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前冬春高发,现在四季高发;第二,以前的口蹄疫以哺乳仔猪高死亡率为特点,现在死亡率波及中大猪,主要是热应激加重了心脏负担而造成的结果。
病理变化:除蹄部、口腔、乳房皮肤有水疱和糜烂病变外,个别病猪局部感染化脓,有脓样渗出物。最常见到的病变是心肌疲软,幼猪心内、外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淡黄色或灰白色点状、带状及不规则的斑纹,心包膜有点状出血,心包积液混浊,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或条纹,称为“虎斑心”,心肌软,类似煮过的肉。由于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溶解、放出有毒分解产物而使仔猪死亡。哺乳仔猪常突然死亡,死后体表淋巴结极度肿大,切面出血、坏死,心肌出血、心内有大量积血块,肾肿大、出血、坏死,肝不同程度肿大。
预防控制:首先是消毒:全场用0.2%~0.5%过氧乙酸进行消毒;猪舍内部金维康1∶600带猪消毒;没有发病的猪舍金维康1∶800带猪消毒。
其次为预防保健:目的在于增强猪只自身抵抗能力,当周边有疫情或者个别猪生病时对健康猪的应急处理方式。
1.疫苗:本病的发生主要靠疫苗进行预防,对所有猪进行系统地疫苗注射,使用疫苗的血清型必须和当地流行的口蹄疫病毒血清型一致,否则不能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
2.药物保健:为了保证疫苗的使用效果,必须加强猪只体质。
3.发病猪紧急处理措施: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及时对病畜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