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8cc永利

当前位置:首页 > 客户支持 > 动保技术交流 >

口蹄疫防控不得不知道的知识

发布时间:2014-12-26 来源:中国养猪网


  口蹄疫是偶蹄兽(牛、羊、猪等)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力特别强,一旦发生,很快传遍各地,形成大流行。临床特征是偶蹄兽的口腔粘膜、舌、蹄趾间及乳房皮肤形成水泡。
 
  病原体及传染源此病病原体是口蹄疫病毒,病畜水泡中及淋巴液中病毒含量最多,奶、尿、口涎、眼泪及粪便等含有一定量的病毒。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当强大,干燥不能很快杀死,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4天。毒力在牛毛上可存活4个星期,在糠麸或干草内可存活15~20个星期。病毒在寒冷条件下不能被杀死,但高温能很快杀死,如将牛奶作65℃~70℃的巴氏消毒,病毒在半小时内即失去毒力,阳光直射和用1%~2%的苛性钠溶液能很快杀死病毒。所以,在发生口蹄疫时,对污染畜舍、场地和交通要道等,都要用1%~2%的苛性钠溶液消毒。
 
  病毒多由于直接接触而传播,畜产品(特别是洗病猪下水的污水)、饲料、泔水、灌药器具或鼻钳子等最容易传播此病毒。犬、猫、鸡及麻雀等都能传播此病。
 
  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寒冷时容易流行,特别是2~4月最容易发生口蹄疫。
 
  症状自然感染,病毒多经过消化道粘膜、蹄冠或蹄趾间皮肤的微小损伤侵入。先在侵入部位繁殖,并引起原发性小泡(第1期水泡)。此时,临床尚无症状,不容易发现。经1~3天后,因病毒由原发性水泡登录血液,则出现体温升高。因病毒随血液到达它的嗜好部位,如口腔粘膜、蹄叉及乳房等皮肤的上皮组织细胞,继续繁殖,便出现继发性水泡(第2期水泡)。此期水泡较第1期大。病畜流出大量泡沫性口水,食欲减退,反刍停止,舌运动不灵活。此时,体温升高到40℃以上,一般在12~48小时,待水泡破裂后,体温即降到正常。
 
  口蹄疫病最初的症状是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禁食,反刍缓慢或停止,家畜不喜欢饮水,闭口呆立;开口时,有吸吮音,并大量流涎。病畜口腔粘膜、齿龈、唇部、舌部及趾间等处发生水泡或糜烂。起初水泡只有豌豆到蚕豆大小,继而融合增大或连成片状,舌侧的水泡常大如核桃或小鸡蛋。水泡中开始为淡黄色透明液体,以后变为混浊,1~2天破溃后,形成红色烂斑。有很多病例在舌面上出现条状、高低不平的水泡(波浪式),用手抓取舌时,常能大片地脱落,或整个舌粘膜全部脱落。少数病例在鼻镜、角基及乳房上发生水泡。蹄冠及蹄趾的水泡,多发生在口腔水泡以后,也有和口腔水泡病变同时发生的。此外,常在病畜的鼻粘膜、眼结膜和咽喉粘膜上发生口蹄疫泡疮。病毒侵害到胃肠时,能引起病畜下痢。同时,也能出现全身症状。
 
  其它家畜患口蹄疫以后的症状基本相同。幼牛常并发严重的胃肠炎。羊的感染率较低,一般不见明显的口腔症状,不流涎,蹄部变化比较明显。猪的主要症状也在蹄部,口腔发生病变的较少。但有时内脏上发生的病变却很明显。仔猪、羊常因严重的心肌炎及胃肠粘膜发生口蹄疫水泡和严重的胃肠炎而死亡。
 
  防治方法 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口蹄疫时,必须立即报告有关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的地面等用1%~2%苛性钠消毒。确诊为口蹄疫后,必须按照法定传染病防制方法进行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为防止此病蔓延,可在疫区周围对猪、牛、羊用口蹄疫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用量、注射方法及注射以后的许多注意事项,必须严格地按照疫苗说明书执行。在注射前,要采取病畜水泡液作毒型鉴定。因为只有同型的疫苗才有免疫力。预防注射后,反应比较严重,必须事先布置好反应后的护理及治疗工作,以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造成不应有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