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8cc永利

当前位置:首页 > 客户支持 > 动保技术交流 >

促进肥育猪瘦肉生长的饲喂方法

发布时间:2015-02-12 来源:互联网


促进瘦肉生长的饲喂方法——能量

 

猪的瘦肉生长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基因型,但由于大多数猪在活重 50千克以上时的能量摄入量都大于其为最大瘦肉生长所需要的量, 因而在肥育期限制猪的能量摄入量就可相当显著地提高胴体瘦肉率。一般来说,肥育猪采食玉米—豆粕日粮(含代谢能 3300 千卡/千克日粮)时可限食至自由采食量的85%而不降低其瘦肉生长率。

 

限食可用手工饲喂法进行,或者用自饲器进行(自饲器有简单而以手工操作的型号以及高度复杂而以计算机控制的型号)。用低能原料(如小麦粗粉和苜蓿)配制的日粮可获得类似的效果。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需注意日粮的配合,以便确保每天能摄入充足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很多人都有兴趣于使用药物来提高胴体瘦肉率(见 CPIH-17)。β-肾上腺素兴奋剂和猪生长激素都是非常有效的药物。然而,这两种药物并不是全世界各地都能买到的。此外,还必需谨慎地避免应用clenbuterol (一种 β-兴奋剂——译者注),因为人吃了含这种药的猪肉就有可能因这种药而发生心力衰竭。

 

据认为,还有三种药物也有增高瘦肉生长率的特性:吡啶羧酸铬 (chromiumpicolinate)、甜菜碱肉碱。但是,这三种药的使用结果一直很不稳定。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一定量(仅可刺激生长的量)的抗菌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胴体的瘦肉率。

 

饲喂的管理

 

饲喂环境必需有利于猪能方便地吃到充足的饲料,应能尽可能地减少同别的个体竞争饲料和饮水,还应能允许猪在圈内自由走动。猪的采食过程十分简单。猪首先从休息姿势起身,走向饲槽进行采食,然后走向水源去喝水,最后进行排泄或是返回休息处从而结束采食过程。因此,猪圈的设计必须有利于猪的这些活动。最常见的错误是饲料和饮水的位置设置不当,使得猪从饲槽至水源的路上必须穿过休息区,这就增加了猪只间相互打斗的可能性,既消耗了能量还会引起损伤。如果采取分餐饲喂,那就必须提供足够的槽位以便所有的猪都能同时进食。如果违反了这一条原则,不同个体间的采食量就会很不均一而导致生长率不一,结果就会降低整圈的生长效率。所需的饲槽长度取决于猪体的总宽度(猪体的宽度并非头宽而是两肩之间的宽度,这是猪的躯体上最宽的部位)。

 

在实行自由采食的情况下,所需的饲槽槽位就少得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好几头猪分享同一个槽位。猪能够调整自身采食所花的时间使之适合整圈猪的需要。最近的研究证据表明,猪在入圈后很快就会固定一个采食位置。毫不奇怪,采食位置的确定,依据的是采食和清洁是否方便。对于猪采食行为的录像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猪会排队等待登录自己喜爱的采食位置。如果猪在初次登录一个圈时发现有几个槽位被搞脏了或是被阻隔开了,那么就会有许多猪都选择同一个可为其接受的采食位置。

 

生长肥育猪常以20~35头为一群进行饲养。这一数量与行为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表明猪能够识别大约35个“朋友”。如果一个圈内的猪数较多,那么圈内的猪就会自行分为几个小群,每一小群约20~35头。如果圈内只有一个采食和/或饮水位置,那么就会有一个小群的猪霸占住这一采食位置,并且力图排斥其它猪接近这一位置。因此,如果大圈群养,圈内必须设置多个相互分隔的采食和饮水位置。

 

饲料可以干喂或湿喂,也可喂以液态饲料。液态饲喂系统有利于管理好猪的采食量,同时有利于液态饲料成分(如乳清)的饲喂。干物质对水的比例通常为一比三左右。湿喂不同于饲喂液态饲料,湿喂是将干饲料投入饲槽而在猪采食时将水加入其中。湿喂有两大优点。第一,采用湿喂,可以大大减少舍饲条件下舍内空气中的粉尘量,从而有利于猪的健康;第二,饲料利用率略有改善,但还不清楚这究竟是因为饲料的消化率提高了呢,还是因为饲料的浪费减少了。

 

粉尘量是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因为粉尘可成为空气中病原体的载体。向干饲料中添加0.5~1.0%的脂肪可大大地减少粉尘量,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工作提供了无可争辨的证据,证明了日粮中含有一定量的豆油时猪的肺部健康以及生产性能都得到了改善。许多具有臭气的物质都会附着在粉尘上,所以,粉尘量减少了以后工作环境也变得令人愉快了。

 

饮水

 

生长肥育猪舍中的饮水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让猪自由饮水,会浪费很多水。此外,在养猪生产中,优质水的供应愈来愈有限了。水被浪费掉就必然会增加猪场中每天必须处理的污水量。所以,现在通常使用可最大限度减少水浪费的饮水器。但是,对饮水的限制必须以绝不影响猪的生长为度。

 

猪每天的饮水量取决于气候因素(比如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日粮因素。 日粮中过多的盐分和过多的氮都必须经肾脏排出体外,而这一排出的过程就需要水。自由饮水可保证猪对水的需要量得到满足。然而,有两个因素可影响猪的饮水量。第一个因素是圈内饮水槽位不足,第二个因素是乳头状饮水器的出水率不足。对猪在热应激期间的行为进行简单的观察就可弄清猪的饮水槽位是否足够。饮水器中水的出水率则较难确定。

 

猪产生渴感就会找水喝。少量饮水就足以暂时缓解渴感。如果乳头状饮水器的供水量充足,猪就会饮到充足的水;如果出水率太低,猪就会产生挫折感而离开饮水器。饮水不足可直接减少采食量。一般来说,乳头状饮水器的出水率达到每分钟 2 升就足够了。

 

虽然猪对溶解于水中的固体物具有较高的耐受力(>5000ppm),但猪不能耐受水中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现代猪场中如果没有接通城市的自来水,那就必须在场内具有饮水加氯系统。

 

人工合成的氨基酸

 

现在应该简短地谈一下工业生产的氨基酸。化工技术和微生物技术的进展已经使得我们能够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所有的氨基酸,但目前只有合成赖氨酸、蛋氨酸、蛋氨酸的羟基类似物、苏氨酸和色氨酸的生产成本可与这些氨基酸的传统的饲料原料来源相竞争。虽然应用人工合成的氨基酸是比较直接的方法,但仍然有些重要的问题必须加以考虑。

 

每一种氨基酸分子都有光学同分异构体,通常称为L-型(左旋)和D-型(右旋)。L-型的,如L-赖氨酸,总是可以被猪利用;D-型赖氨酸则不能被猪利用。混合物DL-蛋氨酸可替代L-蛋氨酸,而D-色氨酸的生物学价值仅及L-色氨酸的60%。因此,若采用DL-色氨酸,可能需要添加0.125%才能为日粮提供0.10%的色氨酸。猪不能利用D-苏氨酸。最后,为了保持氨基酸产品的稳定性,赖氨酸通常以盐的形式出售,即盐酸L-赖氨酸,其含78.5%的L-赖氨酸。

 

饲喂方式会影响合成氨基酸的营养价值。添加了氨基酸的日粮中含有的氨基酸可分为游离氨基酸(即添加的合成氨基酸)以及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在被猪吃下去后几乎立刻就可被机体吸收,而结合在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则必须经过小肠中的酶水解之后才会被释放出来供机体吸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游离氨基酸比蛋白质释放出来的氨基酸先到达蛋白质的合成地点,它们就不会被利用因而就会被代谢掉。因此,猪若采食添加了氨基酸的日粮,就必须保持其体内连续不断地有全部各种氨基酸从小肠被输送到体细胞中。如果对猪每天多次饲喂,至少每天喂四次,就可做到这一点。如果实行自由采食,就会自动实现这一点;如果实行的是分餐饲喂,那就必须在管理方案中安排好猪的每天多次饲喂。最后,必须懂得,合成氨基酸只是在成为整个氨基酸平衡中的一部分时才具有价值。人们有时候常常会在日粮中加入过量的赖氨酸或蛋氨酸,或是加入的量同其它必需氨基酸不成比例。这样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并且实际上还可能降低动物的性能。最终日粮中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关系必须尽可能地与理想蛋白质规定的相一致。

日粮的改变

 

蛋白质沉积率随着猪的生长而发生很大的改变,因而猪对氨基酸的需要量也随之而迅速改变。将生长肥育期划分为三个时期(20~50千克体重;50~95 千克体重;95~110千克体重)是根据实际的考虑而采取的做法。要管理好大量不同类型的日粮是很困难的,在同一个饲喂组中不同个体的猪相互间在体重和性别上常有很大的不同。在大猪场中如果实行全进全出制以及分性别饲喂,就有可能使日粮比较准确地符合猪的实际需要。例如,大猪场中常养有800~1000头同一性别的猪饲养于同一饲喂环境中,猪龄差别最大为7~10天。在这种情况下,可在整个生长肥育期内采用6种或更多类型的日粮而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可以绘制如图8.3 所示的氨基酸需要量变化图。根据这样的图,可以估测阉公猪或小母猪在活重55~120千克期间的赖氨酸需要量。

 

请注意阉公猪和小母猪在体重55千克时赖氨酸需要量的差别,还请注意体重120千克时两者的需要量相同。这反映了小母猪从瘦肉生长转换成脂肪沉积的变化。